《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全球化以来,国家竞争充分体现在城市群以及区域之间的竞争,城市形象和城市的文化成为城市竞争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良好的城市形象应当被客观反应在媒体和民众舆论中。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城市形象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外媒对北京城市形象的理解、认知与传播,均受到主观偏见或客观上周遭舆论环境压力的掣肘,以至于北京城市形象的传播偏离了客观实际。
捷克媒体在东欧剧变之后深受西方话语范式的影响,单方面对西方媒体的报道的引用造成了捷克主流大众对北京形象的理解偏差。虽然跨国活动与人员交流沟通的逐步加深了北京城市形象在捷克民众眼中的客观展现,但其传播范围及影响力较之主流媒体仍旧相差太多,很难改变主流媒体的统治支配地位。总体而言,捷克民众眼中的北京形象是一种代表社会主义制度威权的、以政治为中心的、气候并不怡人的、居民生存艰难的这样一种不客观的形象,这种形象亟待加以改善。
一、主流媒介的新闻报道
在捷克民众看待比较遥远而陌生的北京时,他们在思想认知与情感接纳上更依赖于主流媒体的报道。主流媒体运营时间长、公信力强、群众基础广泛,背后是国家政党或金融财团的有力支撑,因而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国民对于世界的认知。即使近年来自媒体平台不断兴起,公众获得信息的渠道被不断拓宽,但这并不意味着主流媒体对国民的影响力减弱。对于绝大多数从来没有到过北京的捷克民众来说,北京的真实信息远远超出他们的直接经验范围之外,极少有捷克人主动来中国认识北京。主流媒体对北京的报道构成了他们眼中的北京形象,且凭借传播的持续性、重复性和广泛性成为捷克民众认知、理解、评价北京的重要参考依据。
捷克主流媒体一般较为关注欧洲与国内的新闻。北京是仅有的几个被捷克民众认知的代表中国的符号之一。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不可避免地披上了政治色彩外衣,捷克各大主流媒体对于北京的报道大部分都与政治相关,北京一词在极大多数语境下代表了中国中央政府这一概念,而不是一个城市形象。这些报道受欧美大国主流媒体影响较大,多为转载欧美等国的涉华报道,缺乏捷克本国媒体从业者的思考。虽然近几年来该趋势有所减弱,由捷克媒体人撰写的关于北京的报道数量持增长态势,但长久以来捷克民众眼中的北京印象与欧美各国民众几乎同步。
在政治议题中,报道的情感色彩偏向负面,言论管控、宗教自由、人权、领土纠纷等成为政治话题中的高频词。从中不难看出,“中国威胁论” 在捷克主流媒体中有一定市场。近年来受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深入开展,捷克与中国贸易往来不断加强,捷克主流媒体关于北京的报道呈数量递增、内容深化的趋势。
在除政治因素以外的报道中,各主流媒体对北京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人文景观、社会生活、国际交流、科技创新等方面都有所报道,北京形象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但整体来看有失偏颇,受意识形态影响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偏见,经常报道一些负面的内容,且最后总是归罪于中国异于西方社会的政治体制。例如在自然环境方面,因为捷克森林覆盖率高,大气污染物少,捷克民众对于空气质量的要求高,因此前几年北京秋冬季节的雾霾引起了捷克媒体强烈的关注,相关报道连篇累牍,层出不穷,但近两年却没有任何关于北京空气治理效果显著、空气质量不断优化的报道,以至于捷克民众仍旧认为北京雾霾严重。除此之外,北京密集的高楼建筑和相对狭窄的居住环境、中式应试教育的刻板、地铁的拥挤、道路拥堵等都成为被诟病的对象。北京平坦的道路、高楼林立的商务区虽然受到夸赞,但同时也被视作是死气沉沉的水泥森林。
虽然在大方向上捷克媒体更多报道北京的负面信息,但其中仍有一些比较客观中立的内容,比如北京居民在公园的休闲方式(如打太极、踢毽子、舞剑、跳广场舞等捷克民众未接触过的娱乐方式)、北京人庆祝中国传统节日的方式(如春节庙会、元宵节猜灯谜)、北京当地的习俗(如立冬吃饺子、腊八节去寺庙领腊八粥)、北京举办的多个经济方面的国际展会(如国际图书博览会、国际汽车博览会、国际航空展)等方面。除此之外,有时也会有对北京的赞扬,主要集中在北京的多元化、国际化,赞扬北京人民对于文化创造的热情、北京承办高端的展览活动、北京市安全系数高、城市干净整洁等方面。从这些方面上看,捷克媒体给捷克民众报道的北京是富庶、多元、国际化而又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